(资料图片)
我印象中,在我中招考试的那个年代,当时的总分大概是600分左右的样子(当时体育、物化实验也考,但不计入总成绩),普通高中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大概在425分左,这就意味着我的同学中绝大部分人都不会达到录取分数线,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全校六个班,每个班四十多人参考中考,但成绩最好的班级大概也只有十来个人过线,成绩不好的大概只有两三个人过线,以至于上高中时,每个班级分配六十多个同学,但实际“正经考上的”同学,每个班平均下来大概是十二三个的样子,剩下的基本都是花了直到现在看来都不算少(听说当时差一分就得花差不多几百上千块)的“择校费”进来的。
虽然采用的办法并不光彩,但即便是在那时,也没有把孩子们读高中的路彻底堵死。
与现在这种强制分流的政策比起来,我反而觉得以前那种花钱搞定的情形反而“伟光正”得多。
高中教育有多重要,读过的人当然不在乎,但我身边有不少没机会接受高中教育的年轻一代,他们的命运也就此被钉死了。
他们当然可以选择继续深造,但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与高中阶段的知识衔接要远比中职中专紧密得多,他们本就没有太多的竞争力,却在这场比赛的途中强行扒下他们的鞋子,让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离高等教育越来越远。
虽然大家都说行行出状元,但你也不能不承认受教育程度越高,获取改变一些事的机会与能力也会更强。
但强制分流政策就是在这群孩子向上爬的梯子上再倒上一桶润滑油,然后再往这群孩子的脑袋上踩上一脚。
再回头看看今年陆续公布的高考提档线吧,某些省份已经无限接近“只要带了笔就能过本科线”的状态了,现在却仍有人捧“中考分流”的臭脚,真是太讽刺了。
标签: